〔清〕王國維《浣溪沙——山寺微茫》
山寺微茫背夕曛,鳥飛不到半山昏。上方孤罄定行雲。
試上高峰窺皓月,偶開天眼覷紅塵,可憐身是眼中人。
〔清〕王國維
轉引自紅樓夢評論
《老子》曰:「人之大患在我有身」。《莊子》曰:「大塊載我以形,勞我以生。」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也久矣。夫生者人人之所欲,憂患與勞苦者,人人之所惡也。然則詎不人人欲其所惡而惡其所欲歟?將其所惡者固不能不欲,而其所欲者終非可欲之物歟?人有生矣,則思所以奉其生。饑而欲食,渴而欲飲,寒而欲衣,露處而欲宮室,此皆所以維持一人之生活者也。然一人之生少則數十年,多則百年而止耳,而吾人欲生之心,必以是為不足,於是於數十年百年之生活外,更進而圖永遠之生活,時則有牝牡之欲,家室之累。進而育子女矣,則有保抱扶持飲食教誨之責,婚嫁之務。百年之間,早作而夕思,窮老而不知所終。問有出於此保存自己及種姓之生活之外者乎?無有也。百年之後,觀吾人之成績,其有逾於此保存自己及種姓之生活之外者乎?無有也。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種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,於是相集而成一群,相約束而立一國,擇其賢且智者以為之君,為之立法律以治之,建學校以教之,為之警察以防內奸,為之陸海軍以禦外患,使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。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為也。夫人之於生活也,欲之如此其切也,用力如此其勤也,設計如此其周且至也,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歟?吾人之憂患勞苦,固亦有所以償之者歟?則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質熟思而審考之也。
《筆墨閑錄》曰:「退之參李、杜,透機關處,於《調張籍》詩見之。」
本作品收錄於:《昌黎先生集》,轉引自調張籍。
李杜文章在,光焰萬丈長。1不知群兒愚,那用故謗傷。2蚍蜉撼大樹,3**可笑不自量。**伊我生其後,舉頸遙相望。夜夢多見之,晝思反微茫。徒觀斧鑿痕,不矚治水航。想當施手時,巨刃磨天揚。垠gēn崖劃崩豁,乾坤擺雷硠láng。4惟此兩夫子,家居率荒涼。帝欲長吟哦,故遣起且僵jiāng。翦jiǎn翎líng送籠中,5使看百鳥翔。平生千萬篇,金薤xiè垂琳瑯。6仙官敕六丁,7雷電下取將。8流落人間者,9太山一豪芒。10我願生兩翅,11捕逐出八荒。精誠忽交通,百怪入我腸。刺手拔鯨牙,12舉瓢酌天漿。13騰身跨汗漫,14不著zhì織女襄。15顧語地上友,經營無太忙。乞qì君飛霞佩,16與我高頡jié頏háng。17
轉引自哭廟案。
哭廟案是發生於清朝順治十八年(1661年)的「抗糧哭廟」事件,以及之後政府對參與者的鎮壓。作家金聖歎參與並死於這次事件。此案對江南士紳造成了沉重的打擊。
順治十八年,順治帝駕崩,哀詔於二月一日下達吳縣,府衙設靈舉哀痛哭三日。同時,蘇州發生了「抗糧哭廟」案。順治十七年新任吳縣縣令任維初,私取公糧三千餘石,又逮捕交不出補倉糧的老百姓。以金聖歎為首的幾個秀才,因同情農民的遭遇,寫了「揭帖」到哭靈場所控告縣官,金聖歎將矛頭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撫朱國治,〈哭廟文〉寫道:「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,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,膽大包天,欺世滅祖,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,置聖朝仁政於不顧,潛赴常平乏,夥同部曹吳之行,鼠窩狗盜,偷賣公糧。罪行發指,民情沸騰。讀書之人,食國家之廩氣,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。不料竟出衣冠禽獸,如任維初之輩,生員愧色,宗師無光,遂往文廟以哭之……」。
中華民國·馮友蘭
中華民國三十四秊九月九日,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,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秊,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,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。舉凡五十年間,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,至是悉備圖籍獻還。全勝之局,秦漢以來所未有也。
曾國藩(1811年11月26日-1872年3月12日),初名子城,譜名傳豫,字伯涵,號滌生,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(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)人,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(系出曾氏南宗)[1],中國近代政治家、軍事家、理學家、文學家,與胡林翼並稱曾胡。曾國藩與李鴻章、左宗棠、張之洞並稱「晚清四大名臣」,官至武英殿大學士、兩江總督,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,又授世襲罔替,諡文正。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-1529年1月9日),幼名雲,字伯安,號陽明子,諡文成。浙江紹興府餘姚縣(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)人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[1]、書法家兼軍事家、教育家,官至南京兵部尚書、都察院左都御史,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,隆慶時追贈侯爵。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,不但精通儒、釋、道三教,而且能統軍征戰。
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,自號「陽明子」,故被學者稱為「陽明先生」,後世一般稱王陽明,其學說世稱「陽明學」,在中國、日本、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。
朱熹(1130年10月22日-1200年4月23日),字元晦,一字仲晦,齋號晦庵、考亭,晚稱晦翁,又稱紫陽先生、紫陽夫子、滄州病叟、雲谷老人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諡文,又稱朱文公。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(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)人,生於福建路尤溪縣(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)。南宋理學家,程朱理學集大成者,學者尊稱朱子。
朱熹家境窮困,但自幼聰穎,紹興十八年(1148年)中進士,年僅十九歲,歷高宗、孝宗、光宗、甯宗四朝。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「晦庵」,在此講學,宋理宗賜名「考亭書院」,故世稱「考亭學派」,又因朱熹別號「紫陽」,故世稱「紫陽學派」。朱熹是程顥、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,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,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,稱為理學。其著作甚多,輯定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為四書作為教本,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,在中國,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。
「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已矣。」——顧炎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