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·蘇軾
唐憲宗元和十四年,韓愈因為諫迎佛骨,被貶為潮州刺史。韓在職期間,愛民如子,積極興利除弊,深得民心。後來潮州人便建廟來紀念他。到宋哲宗時,潮州人另建新廟,因請蘇軾作碑文,遂有此文,為蘇軾的名作之一。
匹夫而為百世師,一言而為天下法,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,關盛衰之運。其生也有自來,其逝也有所為。故申、呂自岳降,傅說為列星,古今所傳,不可誣也。
孟子曰: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。」是氣也,寓於尋常之中,而塞乎天地之間。卒然遇之,則王公失其貴,晉、楚失其富,良、平失其智,賁、育失其勇,儀、秦失其辯。是孰使之然哉?其必有不依形而立,不恃力而行,不待生而存,不隨死而亡者矣。故在天為星辰,在地為河嶽,幽則為鬼神,而明則復為人。此理之常,無足怪者。
自東漢以來,道喪文弊,異端並起。歷唐貞觀、開元之盛,輔以房、杜、姚、宋而不能救。獨韓文公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,天下靡然從公,復歸於正,蓋三百年於此矣。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。忠犯人主之怒,而勇奪三軍之帥。此豈非參一天地,關盛衰,浩然而獨存者乎?
蓋嘗論天人之辨,以謂人無所不至,惟天不容偽。智可以欺王公,不可以欺豚魚;力可以得天下,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。故公之精誠,能開衡山之雲,而不能回憲宗之惑;能馴鱷魚之暴,而不能弭皇甫鎛(音:伯)、李逢吉之謗;能信於南海之民,廟食百世,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於朝廷之上。蓋公之所能者,天也,其所不能者,人也。
始潮人未知學,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。自是潮之士,皆篤於文行,延及齊民,至於今號稱易治。信乎孔子言:「君子學道則愛人;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」潮人之事公也,飲食必祭,水旱疾疫,凡有求必禱焉。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後,民以出入為艱。前守欲請諸朝,作新廟,不果。元祐五年,朝散郎王君滌,來守是邦,凡所以養士治民者,一以公為師。民既悅服,則出令曰:「願新公廟者聽。」民讙(音:歡)趨之,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,期年而廟成。或曰:「公去國萬里,而謫於潮,不能一歲而歸,沒而有知,其不眷戀於潮也審矣。」軾曰:「不然。公之神在天下者,如水之在地中,無所往而不在也。而潮人獨信之深,思之至,焄(音:勳)蒿淒愴,若或見之。譬如鑿井得泉,而曰水專在是,豈理也哉?」元豐元年,詔封公昌黎伯,故榜曰:「昌黎伯韓文公之廟。」潮人請書其事於石;因為作詩以遺之,使歌以祀公。其詞曰:
「公昔騎龍白雲鄉,手決雲漢分天章。天孫為織雲錦裳,飄然乘風來帝旁。下與濁世掃秕糠(音:比康),西遊咸池略扶桑。草木衣被昭迴光,追逐李、杜參遨翔;汗流籍湜(音:十)走且僵,滅沒倒景不可望。作書詆佛譏君主,要觀南海窺衡、湘,歷舜九嶷(音:宜)吊英、皇,祝融先驅海若藏,約束蛟鱷如驅羊。鈞天無人帝悲傷,謳吟下招遣巫陽。犦(音:報)牲雞卜羞我觴,於粲(音:燦)荔丹與焦黃。公不少留我涕滂(音:乓),翩然被(音:披)發下大荒。」
名詞釋義:
- 參:參與。
- 化:化育。
- 申呂自岳降:申,申伯,為周宣王之母舅;呂,呂侯,於週穆王時任職司寇。兩人皆有賢名。此句意為申伯與呂侯皆從山岳降神而生。
傅說為列星:傅說,殷高宗賢相,相傳為星宿之化身。 - 晉楚:春秋時富強之國。
- 良平:張良和陳平。
- 賁育:孟賁和夏育,皆為古代之勇士。
- 儀秦:張儀和蘇秦。
- 道喪文弊:道喪,指道德的淪喪和風氣的敗壞;文弊,指文章崇尚駢體,一般文人只求文章辭藻華麗,而無充實的內容。
- 異端:指佛、道學說的盛行。
- 貞觀開元:貞觀,唐太宗年號;開元,唐玄宗年號。皆唐代鼎盛昇平之時。
- 房杜姚宋:房,房玄齡;杜,杜如晦,兩人同為唐太宗時之賢相;姚,姚崇;宋,宋璟,兩人同為唐玄宗時之賢相。
- 布衣:粗陋之衣,引申為平民之意。
麾:和“揮”同。 - 靡然:草木一起隨風伏下的樣子。
- 八代:即東漢、魏、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隋。
- 濟:挽救。
- 忠犯人主之怒:謂韓愈諫迎佛骨,觸怒唐憲宗,被貶潮州。
- 勇奪三軍之帥:指鎮將王廷奏謀叛,韓愈奉命到鎮州召撫,用大義斥責王廷奏,終於使他折服歸順。
- 豚魚:豚,小豬。
- 匹夫匹婦:平民、百姓。
- 能開衡山之雲:相傳韓愈曾遊衡山,適逢秋雨,他潛心默禱,果然轉晴。韓愈有謁衡山南嶽廟詩。
- 憲宗:唐順宗之子李順,在位十五年。
- 能馴鱷魚之暴:韓愈任潮州刺史時,當地鱷魚為患,因作祭鱷魚文投入水中,自此潮州無此患。
- 弭:防止。
- 皇甫鎛:憲宗時為相,性刻薄諂媚。
- 李逢吉:穆宗時為相。
- 南海:郡名。郡治在今番禹縣。
- 廟食:饗食於廟。謂潮州之民建廟祭祀韓愈。
- 趙德:唐海陽人,進士及第。韓愈任潮州刺史時,請趙德任海陽縣尉,專領學事。
- 齊民:平民。
- 元祐:宋哲宗年號,元祐五年當西元一O九O年。
- 卜地:擇地也。
- 期年:一周年。
- 去國:離開朝廷。
- 審:明白; 清楚。
- 焄蒿淒愴:焄,香氣;蒿,氣上騰的樣子;淒愴,悲傷的情緒。此指煙氣升騰,人情激動,有人神交感之意。
- 元豐元年:宋神宗年號,西元一O七八年。
- 昌黎伯:昌黎,韓愈之先居,今河北通縣。宋神宗封為昌黎伯。
- 榜:揭示牌。
- 白雲鄉:天帝所居之處。
- 決雲漢:決,挑開;雲漢,天河。
- 天孫:織女。
- 秕糠:穀粒外層之粗皮。此喻世俗之文章。
- 咸池:古時說是日落之處,在西方。
- 扶桑:古時說是日出之處,在東方。
- 昭迴光:日月的光輝遍照草木,草木因而也發出光芒,再迴轉天上。
- 籍湜:張籍與皇甫湜。皆韓愈之門生。
- 衡湘:衡山、湘江。均位於湖南省。
- 九嶷:山名,在湖南省寧遠縣南,舜藏於此。
- 英皇:指女英與娥皇。兩人皆為堯之女兒,舜之二妃,相傳與舜南狩,聞舜亡故,均投江殉夫。
- 祝融:火神名。後用以指火或火災。
- 海若:海神名。
- 鈞天:古稱九天,中天為鈞天。
- 巫陽:古代善於占卜的人。
- 犦牲雞卜羞我觴:言獻上犧牲與酒漿。犦,野牛;雞卜,廣東習俗有用雞骨來占卜的事;羞,進食之意;觴,酒杯。
- 於:表示讚歎的語氣詞。
- 粲:鮮明。
- 荔丹:鮮紅的荔枝。
- 焦黃:黃色的香蕉。
- 大荒:原野。
附:《論佛骨表》
作者:唐·韓愈
臣某言: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,自後漢時流入中國,上古未嘗有也。昔者黃帝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歲;少昊(音:浩)在位八十年,年百歲;顓頊(音:磚須)在位七十九年,年九十八歲;帝嚳(音:酷)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歲;帝堯在位九十八年,年百一十八歲;帝舜及禹,年皆百歲。此時天下太平,百姓安樂壽考,然而中國未有佛也。其後,殷湯亦年百歲,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,武丁在位五十九年,書史不言其年壽所極,推其年數,蓋亦俱不減百歲,周文王年九十七歲,武王年九十三歲,穆王在位百年。此時佛法亦未入中國,非因事佛而致然也。
漢明帝時,始有佛法,明帝在位,才十八年耳。其後亂亡相繼,運祚不長。宋、齊、梁、陳、元魏以下,事佛漸謹,年代尤促。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,前後三度捨身施佛,宗廟之祭,不用牲牢,晝日一食,止於菜果。其後竟為侯景所逼,餓死臺城,國亦尋滅。事佛求福,乃更得禍。由此觀之,佛不足事,亦可知矣。
高祖始受隋禪,則議除之。當時群臣材識不遠,不能深知先王之道、古今之宜,推闡聖明,以救斯弊,其事遂止。臣常恨焉。
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,神聖英武,數千百年已來,未有倫比。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為僧尼、道士,又不許創立寺觀。臣嘗以為高祖之志,必行於陛下之手,今縱未能即行,豈可恣之轉令盛也!
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,禦(音:御)樓以觀,舁(音:魚)入大內,又令諸寺遞(音:递)迎供養。臣雖至愚,必知陛下不惑於佛,作此崇奉,以祈福祥也。直以年豐人樂,徇人之心,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,戲玩之具耳。安有聖明若此,而肯信此等事哉!然百姓愚冥,易惑難曉,苟見陛下如此,將謂真心事佛。皆云:「天子大聖,猶一心敬信;百姓何人,豈合更惜身命!」焚頂燒指,百十為群,解衣散錢,自朝至暮,轉相仿效。惟恐後時,老少奔波,棄其業次。若不即加禁遏,更歷諸寺,必有斷臂臠(音:脔)身,以為供養者。傷風敗俗,傳笑四方,非細事也。
夫佛本夷狄之人,與中國言語不通,衣服殊制,口不言先王之法言,身不服先王之法服,不知君臣之義、父子之情。假如其身至今尚在,奉其國命,來朝京師;陛下容而接之,不過宣政一見,禮賓一設,賜衣一襲,衛而出之於境,不令惑眾也。況其身死已久,枯朽之骨,凶穢之餘,豈宜令入宮禁?
孔子曰:「敬鬼神而遠之。」古之諸侯行弔於其國,尚令巫祝先以桃茢(音:烈)祓除不祥,然後進弔。今無故取朽穢之物,親臨觀之,巫祝不先,桃茢不用。群臣不言其非,御史不舉其失,臣實恥之。乞以此骨付之有司,投諸水火,永絕根本,斷天下之疑,絕後代之惑。使天下之人,知大聖人之所作為,出於尋常萬萬也。豈不盛哉!豈不快哉!佛如有靈,能作禍祟,凡有殃咎,宜加臣身。上天鑒臨,臣不怨悔。無任感激懇悃(音:恳捆)之至,謹奉表以聞。臣某誠惶誠恐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